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10字。
漫步在无人区 
  教学指导
  一、内容综述
  1970年9月约旦当局驱逐巴解组织后,巴解总部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一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区。1978年3月,以色列以报复巴解游击队法塔赫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这篇特写就写于此次战争的间歇期间。作者深入位于以色列阵地和法塔赫最靠近前线的一个哨所之间的战争腹地,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观察、体验着周围的环境,感受着交战双方的心理状态,真实记录了巴以战争战场的可怕景象。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至6段为第一部分,作者细致描绘了战争造成的死寂景象。7至17段为第二部分,描绘的是法塔赫突击队员的行动与微妙心理。18至21段为第三部分,作者直接描绘了战争造成的破坏。22至34段是第四部分,描写的是以色列的阵地以及以色列人的心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文有两个描写的重心:一是战场的环境氛围;一是战争双方的心态。
  课文一上来就把记者对于这片区域最突出的感受传达给读者,“死一样的寂静笼罩着无人区”。这就像写景散文一样,给文章定下了一个恐怖的调子。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走过的两英里的大道上,“阒无一人”。正是由于人的缺失,沿途的景物、声音都失去了意义。在正常的生活中,“蹦蹦跳跳的鸡群”“房屋”“一筐筐橘子”“电话线”“自来水龙头”“花园”,都预示着生活的祥和与安宁,但当“房屋”成了空空的、“一筐筐橘子”没人收拾、“电话线”被打断了、“自来水龙头”随意地流着水,原先安宁的氛围顿时变了样:整个村庄就像被火山埋掉的庞培古城一样,笼罩在“死一样的寂静”中。同时,这些修饰词也表明战争是突然开始的,人们没有来得及收拾就匆忙离开了。这种“寂静”并非单纯的无声状态,而是一种恐怖的氛围。因为周围也有嘈杂的声音,像炮弹的“砰砰”声、羊群慌乱的叫声、青蛙的呱呱声,但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喧嚣,没有人声,没有“孩子的哭声”“机器的喧嚣声”和“人们的笑声”,它们引发的只是恐怖和不安定感。
  在第三部分,作者又一次写到了战场的环境。如果说第一部分的描写侧重环境氛围的烘托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直接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在作者笔下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难民的匆忙转移,人们留下的一摊摊血迹,汽车被烧焦了,燃烧发出一阵阵臭味。这些景象与自然景物中的“雏菊”“忍冬”“小鸟的欢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隐约透露出反对战争的主旨。
  在这场战争中,交战的双方有着不同的心态,作者分别用了一个部分进行描写。巴勒斯坦这边,面对着以色列的强大炮火,法塔赫突击队员不得不边打边向后撤,虽然有些“混乱”,却“仍然是有组织的”。在紧张的48小时之后,他们才有了片刻的安闲。但这种安闲掩盖不住他们对以色列人的恐惧,他们仍然需要“不时地监视着空中的动向”,因为“谁也不知道以色列人是否会卷土重来”。在他们身上的另一种情绪则是强烈的复仇心理。通过法塔赫军官的话,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他们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代价”,“以色列人将付出他们从未付出过的巨大代价”。
  在以色列这边,有着不同情形。他们是率先发动战争的一方,有着充分的准备,所以他们的阵地显得很整齐,他们用“坦克组成了一个新世界的门户”,带来了一种新的秩序。相对于巴勒斯坦人的恐惧,以色列士兵则是“愁容满面”,他们抱怨着作战的艰苦,抱怨着装备的问题,抱怨着法塔赫的恐怖式袭击。此外,他们面对记者时的谨慎,又显示出他们率先发动战争所遭遇的道义上的尴尬。
  二、写作特点
  1.第一人称的讲述。
  这是一篇亲历式的报道,文章笔下所记录的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主要用了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把自己的采访经历直接展现给读者,这样写可以使读者获得“亲临现场”的感受,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富有多方面的感观冲击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课文“第二人称”讲述方式的运用,这在新闻报道中是很少见的,因为它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课文中有两处用到了第二人称:一是“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二是“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