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20字。
学做一个人  
  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演讲之一。作为平民教育家,他全力践行学与做的统一,行与知的统一:“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用生活来印证学理。”本篇演讲词可以看作是对他的教育理想与人格理想的具体诠释。
  作为演讲词,要想使听众在短时间内对演讲内容入耳入心,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演讲词中心突出,语言简洁鲜明、通俗易懂,针对听众心理,适应听众特点。本篇演讲词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第一部分(第1段),演讲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这个观点既形象生动、平实易懂,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接着是两个意味深长的问句:“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这种由全体而及自身的提问方式,会激起每一个人的反思,进而激起听众的倾听兴趣。
  在第二部分(从“《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到“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演讲者从《抱朴子》上的话谈起,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五种不完整的人和做一个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什么样的人为不完整的人呢?演讲者举了五个例子:残废的──身体残缺;依靠他人的──精神依赖;被他人当作工具的──人格依赖;被他人买卖的──身体和意志都不能自主;一身兼管数事的──用心不专,一事无成。这五类人都不是整个的人,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着各种残缺:或是肉体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或是人格上的,或是思想上的。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或思想上的残缺比身体上的残缺更可怕。
  接下来作者讲了“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职业。在这三种要素中,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是在现实社会中完成一定工作、担负一定责任的必要前提。独立的思想是“整个的人”的核心要素。它标志着一个人精神的独立,在纷繁多变的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独立的职业是做“整个的人”的必备载体。有了独立的职业,才能获得收益,养活自己和家庭,也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职业是事业的基础,当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价值的体现时,当职业不仅为自己带来物质的回报而且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时,职业就变成了我们倾心追求的事业。
  因此,这三个要素对于“整个的人”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人只有三者兼具,才是“整个的人”。
  在演讲词的第三部分(从“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到“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演讲者集中讲了中学生择业的问题。因为独立的职业是做“整个的人”的载体,因此,择业极为重要。演讲者指出,在选择职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要有才干,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选择独立的职业;第二是要学与做统一,一面学,一面做,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用生活来印证学理;第三是注意研究学习的方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学以致用,方为佳策。在这一部分,演讲者循循善诱,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的指导,他的教育观与人生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一部分(从“我希望到会的个人”到结束),演讲者用两个问句呼应开头,把演讲推到高潮,虽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收到了极好的演讲效果。
  可借鉴的技巧:
  1.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头提纲挈领,结尾意味深长,为演讲词增色。
  2.条分缕析与对比手法的使用。演讲者在阐述“不是整个的人”时列举了五种人,又列出“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这种条分缕析的手法对于听众来说,眉目清楚,层次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