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80字。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 沈 靖
(请学生背诵《岳阳楼记》中第5段“嗟夫……”)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背诵了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的经典段落。今天,我和大家将要走进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来体味诗情画意的内在美。
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结果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洲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洲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虽然被贬职之后心情抑郁,但是仍然积极治理当地政事,使得滁洲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气象。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8页。
师:题目是“醉翁亭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所记的是一座亭子,叫“醉翁亭”。为什么叫“醉翁亭”呢?你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根据?
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师:在这几句话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出太守当时的情态?
生:“醉”。
(老师板书“醉”)
师:很好,文中说“饮少辄醉”,是不是因为太守酒量太差而醉呢?还是有其他的因素呢?请大家认真的听录音朗读,仔细的看电视屏幕。
(听录音朗读)
师:听完了,看完了,先请同学们谈谈听了以后,感受如何?可以从朗读者朗诵得怎么样,作者文章写得怎么样等不同的角度来简单说说,畅所欲言。
(请学生发言,其中出现了几个问题:
1、琅邪,课文里是琅琊,两者都可以,198页注释3,引导学生读书自学的时候要仔细。
2、山之僧曰智仙也。而文章中是“山之僧智仙也”。请同学们比较两个版本哪个好?老师个人认为课文好,“曰”既可解释为“说”,又可解释为“叫做”,有歧异。)
师:听了一遍课文朗读,那么请同学们再从文中找一个字,这个字最能体现出太守的情感,而这一种情感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
生:“乐”
(老师板书:“乐”)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把“醉”与“乐”结合在一起的句子。
生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生2:“醉能同其乐”
师:很好。那么我要问大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时太守的醉是醉在什么样的乐趣?
生:太守醉在“山水之乐”。
(老师板书:“山水”)
师:这就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怎样的情怀呢?
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寄情于山水,所以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
(老师板书:“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