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90字。
  李龙眠画罗汉记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本质上是一篇看图作文。文章层次井然,先总叙画卷中人物数,然后依次记叙“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的情状。作者体会到李龙眠人物画运笔传神寓意含蓄的特点,对画面形象的记叙,多攫住人物的自然神情,虽寥寥数语,却能得其精神。文章以动写静,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画,似见其人,十分难得。
  第一段总述画卷原有人物数和现存人物数,是对画卷保存情况的简单介绍。在结构上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描写未渡的五个罗汉,除因纸坏而仅见腰足的一个外,其余的人状貌、神情各异:一个衣袂随江风飘动,仿佛临渡而无意;一个凝立远望,一边自言自语,似在揣度江面的阔窄;一个正在做渡江前的准备工作,回头微微笑着;一个伸足入水,好像在测江水的深浅。从这一段的描写可以看出,罗汉们对渡江的态度是审慎而认真的。
  第三段主要描写正在渡江的九个罗汉和一个已渡江的罗汉。正在渡江的九个罗汉或自己小心翼翼,勉力渡江;或在童子的抬、背之下渡江;或在已渡者的帮助下渡江。这是一组互相呼应的群像,正在渡江的罗汉、童子和已渡的一个罗汉,相互协作,奋力渡江,展示了渡江的不易。这一段对人物情态的描摹生动形象,要注意体会。
  第四段写另一已渡江的罗汉,正准备穿鞋,其神情怡然自得。
  最后一段,推测李龙眠作画的用意,以罗汉渡江的艰辛与俗世之人并无两样来警醒世人:宗教信仰,重在修行得道,而不是追求神异。
  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画所表现的主旨?
  对作者所领悟出来的画旨的理解,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最后一段,尤其是这一段当中的“而为渡江艰辛乃尔”等语。其次,要以渡江艰辛为纲,追索文章的具体描写。第二段写未渡罗汉的逡巡、谨慎,衬托了渡江的艰难。第三段描写正在渡江的罗汉,那种离岸涉水时敛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时勉为其难的神情,去岸不远时庆幸欣喜的神情,正显示了渡江的不胜其苦。又一已渡江者的神情怡然自得,实际上也是对渡江艰难的一种反衬。作者对于李龙眠画作“在心不在相”,着重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可谓深得其旨。
  语言品味
  1.“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此句描写背负罗汉渡江的童子的状貌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抿得紧紧的,仿佛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徒手渡江已是艰辛,更何况是背负一人而渡呢?真是不堪其重啊。
  2.“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老人在一个已经渡江的罗汉的帮助下正在登岸,嘟着嘴,皱纹毕现,其神情正与“貌老”相合。渡江艰难加之年老,所以更见艰辛,嘟着嘴,眉头紧皱,仿佛用尽全身气力,神情刻画十分形象。
  3.“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这位已渡江的罗汉,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这种渡江后的怡然自得,与未渡者和方渡者怕渡江、苦渡江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了渡江的艰难。
  教学建议
  教学《柳敬亭说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较有特色,同时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结合“问题探究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理解文章两次写到歌妓王月生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三、中国曲艺源远流长,评话只是其中一种,可让学生关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