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红与白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红也喜事,白也喜事”,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男女成婚是喜事,老人归天也是喜事,统称“红白喜事”。文章从婚丧仪式的颜色切入,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浓重的婚丧氛围中。接着,“千古绝唱哭嫁歌”,用简单的叙述和评论串起了九支哭嫁歌,包括“女哭娘”“娘哭女”“姊妹哭”“骂媒人”“媒人哭”“哭嫁”“哭上轿”等。而“死亡摇滚”,记叙土家人办丧事的跳丧和丧歌。“死亡摇滚”由绕棺歌舞、过“奈何桥”仪式、唱丧歌等组成,其中,丧歌包括歌头、歌身和歌尾三部分,又以歌身的内容最为丰富。最后,作者用“或许,这是一支胸怀豁达的民族对生命哲学的逆向解释”表达了对土家人奇特的操办红白喜事的方式的思考。
哭嫁歌是一种口头文学形式,主要存在于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土家族地区,尤其以湘西永顺、龙山、保靖等县为最。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哭嫁歌年代久远,相沿成俗,是历代土家人集体创作的文学珍品。哭嫁时,哭者、陪者都可以尽情地抒发感情。哭嫁的唱词,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练质朴,多为对骨肉分离的眷念,其间蕴涵着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姑娘们告别人生的一个阶段,在踏上一个新的人生旅程之前,总会对熟悉的环境和亲人产生无限眷念的情感,通过唱哭嫁歌,来尽情宣泄郁积于心的情感,表达父女母女至真情爱,是淳朴自然的人情美的流露。这些歌唱,来自社会底层,带着泥土芳香,有质朴的民俗美。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生活气息浓郁,内涵深厚。
本文例举的九支哭嫁歌,非常具有代表性,凝聚着土家人的智慧。如女哭娘词,以衬词“了了呐”开头,直呼娘亲,这一声“我的娘哎”,牵动了万千思绪。“野雁一声蛮啼落秋,月移花影上木楼”起兴,兴中带比,秋雁的悲啼、清冷的月光与亲人分离的伤悲正相契合。娘也曾经青春美貌,但为抚养女儿白了头发,添了皱纹,燕子尚能反哺,而“我”出嫁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为母亲梳头,孝敬娘亲的机会很少了,想到这里,不禁痛哭流涕,眼泪像堤坝水,奔流不已。起兴手法的运用,恰当的夸张,形象的用语(如“啼落秋”“苦瓜皱”等),每句的押韵,使这支曲子充满了艺术魅力。其他如“娘哭女”体现出的母性的光辉、“骂媒人”和媒人陪哭幽默风趣、“哭穿露水衣”无理而趣(“世上三年逢一闰蛮,为何不闰五更里”,可与金昌绪名诗《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媲美),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与“哭嫁”不同,土家人的丧事办得十分热闹。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然来”。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跳丧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沉之感,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词内容十分广泛,死者生平、历史传奇、爱情故事、日常生活趣事等都是歌唱的题材。本文再现了土家人跳丧时的欢乐气氛,时而热烈,时而高亢凄婉,时而诙谐幽默,总体上一派喜气洋洋。“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反映了土家人为老人进入另一世界而欣慰和在祭奠亡灵、安慰生者时高歌狂舞的特殊感情方式。
问题探究
“死亡摇滚”中四次提到笑声有什么作用?
本文在再现土家人跳丧时,注重气氛的烘托。文中共有四次写到笑声:“舞者稍有一走神,就会相互碰撞,自然也碰撞出阵阵轰然大笑喝彩!此刻,丧场也成了作乐的露天舞台,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