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6690字。扫描答案  2009—2010学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二轮复习测试卷
  语    文  (四)
  本次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卷三部分,共12页。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答题卷9至12页。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 I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蹩(bì)进     拗(aǒ)开      汗涔涔(cén)      逸兴遄(chuán)飞
  B.攫(jué)取     寒伧(chen)     蒲(pú)松龄      大笔如椽(yuán)
  C.瘐(yǔ)毙     一爿(piàn)    白泠泠(líng)      便(pián)宜行事
  D.城垣(yuán)   央浼(měi)     肩胛(jiǎ)骨      剜(wām)肉补疮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簇新      偏俾      理屈词穷      投机捣把
  B.告磬      亵渎      孽根祸胎      莫名其妙
  C.琐碎      身份      涎皮赖脸      兵荒马乱
  D.丛冢      亲昵      掎角之势      初出矛庐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说情节的曲折复杂并不等于    ,它应当使读者认为这样的情节(甚至每一个细节)真
  实可信,然后才能    ,激起兴趣,渴望读下去,    进一步     读者的感情和理智。
  我们常说一部好作品必须让读者感到他的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就是这个意思。(摘自《语文》第四册《古代小说鉴赏》)
  A.变幻莫测    扣人心弦    从而    吸引
  B.荒诞离奇    引人人胜    从而    征服
  C.荒谬绝伦    引人人胜    进而    征服
  D.荒诞离奇    引人注目    因而    唤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他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位获得此称号的科学家。
  B.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昨天下午在北京闭幕。会议决定免去周济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C.在技术革新中,海尔集团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D.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整体的疫情仍在可控中,现阶段需要接种的重点人群约为3.9亿。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卑恰当的一组是
  走进鄱阳湖风景区,你会强烈地感到人进入了一个流动的世界,        。
  (1)湖中,轻波柔浪,那是水在流动。
  (2)山上林木葱茏,四季常绿,山在流动之中,将浓浓的绿色向湖中倾泻。
  (3)岸上,峰峦起伏,那是山在流动。
  (4)湖中千岛错落,水环岛转,水在流动之中,又将浓浓的绿色拥上岛峰。
  (5)于是,你会觉得那流动的既是山,是水,更是弥漫在山水之间的绿色。
  A.(5)(1)(4)(3)(2)    B.(2)(3)(4)(1)(5)  
  C.(5)(3)(1)(2)(4)    D.(3)(1)(2)(4)(5)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
  中国传统评点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方法。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重写意的特点。按照将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中国文学主要倾向于表现,表现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了这种表达,常常将现实表象的常态拆碎,按照表达的需要重组。因而主张形神兼备以神为要,主张虚实结合而尤尚空灵,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努力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作家是“积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涵泳工夫兴味长”,需要“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获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评点当细读细研作品,自然就比较易于达到“深现其意”的要求。
  中国文学重写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创作上,同时还体现在古代的文学批评甚至文学理论上。理论上的“气”“风骨”“韵味”“神”之类概念,颇为多义,不便于诠释,因而需要意会;批评时所谓“隽永”“清丽”“雄浑”“沉郁”之类的判语,微妙而近玄虚,也需要意会。意会之后的表达,常采取拟象取譬之法,从具象到具象,所以,理解时还是不能不靠意会。因此,中国古代文论中到处可以看见意会而来的观点,文学批评中更是到处碰到批评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论和批评大体是由鉴赏始,以鉴赏终,鉴赏贯穿全过程。传统评点方法于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鉴赏,鉴赏中提出法则,鉴赏中阐释意义,鉴赏中表达感情,甚至还可以在鉴赏中来点意识流,上挂下联,心骛八极,神游四方,尤其体现了中国文学重写意的审美的兴趣和方法。   
  不可思议的是,传统评点方法竟然在现代文学里突然消失!原因复杂多样,在此我斗胆猜度,本世纪初西风东渐,正值国人因新奇而趋骛于西方式抽象思维方法的时候,传统评点方法在中国神秘失踪,或许正是民族虚无主义的结果呢!时至今日,中华学子日趋成熟,大体看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可笑。事实上,西方式的文学批评建立在抽象墨维的基础之上,归纳演绎固然长人见识,接近于科学;而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