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110字。
  《渐》导学案
  制作:赵晓光                审稿:高二语文组             时间:2009-11-17
  知识积累:
  诗词鉴赏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2分)
  (2)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在学案末页)
  课前阅读: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名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生于 1898 年。 1914 年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成为进步文学研究会会员。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著有《子恺漫画》《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 《车厢社会》《率真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疾,于 1975 年不治而逝,终年 78 岁。 
  丰子恺禀赋极高,多才多艺,擅长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日本一位评论家曾用“鹤立鸡群”来评价他的散文,比喻他在当时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皈依佛教之后,他的为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响。他的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居所的名字,从这个名字可见出他的人生取向。他一生淡泊,洁身自好,自称占据他的心灵的,唯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的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和颖悟。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且受佛教思想影响,带有玄思色彩的,以早期的《渐》《春》《秋》《两个“ ? ”》等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情趣的,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儿童本位思想和一颗赤子之心,如《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作父亲》等。这类题材成为他 20 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一类是写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的,如《车厢社会》等。他崇尚自然,作风平易,随意写来,不加矫饰。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始于20年代中期。他在描摹人生世态时,思想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他多少也看到了世间的黑暗,却又往往逃避严酷的现实。他先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赞美儿童“彻底地诚实,纯洁而不虚饰”,认为儿童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成人却“因了世智尘劳而蒙蔽,斯丧,是一个可怜的残疾者”。他“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 
  赞美儿童,并不能使他对人生作出圆满的答案,于是他就跌入了宗教的罗网。对于艺术,他认为, “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他主张“远功利”, “归平等”, 由此从艺术中“可得到自由的乐趣”,“天真的乐趣”,“调剂平时生活的苦闷”。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追求着一种闲情和逸致,有时候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也显示出了一种感人的情调。像《山中避雨》写他在杭州的山中茶店避雨时,因为拉起胡琴,引起了村中不少年轻人的喜悦和共鸣,竟至在雨中依依惜别,写得情意绵绵,令人吟味不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