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6160字。
初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曾经的我们稚气未脱,曾经的我们喜欢追逐打闹,然,而今,我们接过了初三的接力棒,沉沉的梦想,紧握手中,紧而有序的初三生活,将画卷启动!今天,就让我们一展伸手,相信,你能行,亦相信,你能愈战愈勇!
一、基础知识积累:(31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无论是郑愁予笔下被fù( )予了生命的灵性,迈着yīn( )勤的脚步探访大地的雨,还是江河笔下静mì ( )的夜空中出现的,能勾起人“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的星星,都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5分)
60年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前庄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向世界人民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深深寄托4亿国人对中国 的热望。60年后,中国 于世界舞台,任谁都无法忽视。60年非同寻常,60年风雨兼程,这是共和国奋进的60年,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理想与希望 的60年,让我们共同祝福祖国母亲,也放飞自己内心的“中国梦”。
宣布 宣告 屹立 崛起 升腾
3.用课文原句填空。(12分)
(1)惜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沁园春 雪》
(2)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3)吏禄三百石, 。 (白居易《观刈麦》)
(4)莫道不销魂, , 。
(5) 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就用“ , ?”这一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又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运用“ , 。” 这一典故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6)古代诗人常以“落花”寄寓情感,请写出一组诗词名句,并写出其作者或出处。
4.下面是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问题的一段谈话,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限10字以内。(3分)
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防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
主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