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作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设计::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本课堂设计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 问题设计: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 课堂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初步感知课文: 1. 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2. 指名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 板书: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倒 结局 突然死去 —————— 叙 开端 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五 发展 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再到鲁镇 约两年 —— 年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3. 解读课文的叙述技巧。问: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倒叙式,小说先写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其一生的不幸.这样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促使读者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得便心灵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同时从小说的矛盾冲突上看,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4、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那么题目为什么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呢?这有何深刻含义?分析、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