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350字。  
《克己复礼》导学案
  制作:郸城二高 高二语文组窦慧杰    时间:2010.2.26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背诵重点章节(12.1,3.1,16.2,13.3)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谓语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礼的阐述。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孔子的问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预习必读
  一、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