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80字。

  《察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作品介绍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吕氏春秋》虽然驳杂,但在编选原则上有着一定的原则。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每纪都是5篇,共60篇。八览,现存63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并指出: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吕氏春秋》特别强调了中央集权的问题,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针对墨家的“非攻”观点,《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它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从这个角度来说,《吕氏春秋》的出现是为了给秦国统一六国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保障,是一部适应秦国发展需求的著作。
  《吕氏春秋》对后世影响颇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仅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
  (二)作品分析
  《察传》是《吕氏春秋•慎行论》的最后一篇,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是总论,论证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并以“愚者之过”晓以利害。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一系列的例子,举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同时进一步的提出分论点来阐明该观点,提出“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等为主要的两个分论观点。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对上述部分的论证总结观点,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文章大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过程。第2、3两段都使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分论点,再从不同侧面举例论证。第2段采用的是正反举例论证,作者通过齐桓公、楚庄公的例子证明表达“审之也”的效果,选取吴王、智伯的例子从反面证实“不审也”的后果。
  第3段在提出分论点之后,采用先叙后议,先破后立的方式,结合论点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拿“夔一足”来说事,孔子否定了夔只有一只脚的说法,而且哀公似乎也知道夔是人,还是乐正,但是不知从哪里听说夔只有一只脚,问孔子夔是不是只有一只脚。孔子最后引用舜对夔的评价,指出夔能调和乐律,“以平天下”,像夔这样的高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孔子并没有从正面否定鲁哀公的观点而是通过引用其它观点,从反面否定哀公的看法,以理服人。如果说鲁哀公的例子是一个反例的话,那么宋君的事例就应该是正面的解说,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第三个例子更进一步的肯定分论点的正确性,子夏不盲从于史书的记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实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