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中考文言文复习课件和学案,上课效果好。以《桃花源记》为例,分析中考考点和解题技巧。材料丰富,内容翔实,对各地中考题进行了分类,讲练结合。图文并茂,操作简便。
有学案,约4520个字。
初中文言文复习学案
sdstjgxx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
2.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
预习方案
1、阅读《中考指导》,研究去年中考考题,探讨文言文考点。
2 复习课文《桃花源记》的有关内容并探究本课考点。
3、找出与《桃花源记》有共同点的文章,对比阅读并仿照中考题的形式拟题。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评价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记诵积累的过程,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就以09年的考题为例,看文言文从哪几个方面命题的?
二、研究09年中考题,探讨文言文考点。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明确考点:
1、解释词语
2、翻译句子
3、写法分析
4、内容探究
三、《桃花源记》考点探究
1、填空
(l)出自课文《桃花源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在美丽的天府之国。
(5)《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1)缘溪行(2)便扶向路
(3)阡陌交通(4)无论魏晋
(5)便要还家(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寻向所志(8)寻病终。
(9、)处处志之。(10)欲穷其林
(11)乃大惊(12)才通人
3、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