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80字。

  《〈大学〉节选》教学设计
  李朝霞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达到“以情育智”“以情育德”的人文主义新目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先是让学生在自学中找出疑难点,接着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最后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来不断提升思想品位。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就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二、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但文意较浅显,而且没有生动的吸引人的情节。
  在文言字词方面如果课堂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教学效果反而不好。但是如果不解决字词问题,有些地方学生理解又会有失偏颇。于是笔者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搜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点,这样,在课堂上,就只需解决学生的疑难点,而且又能让课堂达到有效性。
  在内容的赏析上,笔者认为本文不适宜对文本作过多地探究,只需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的内容及联系即可。关键是要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于是笔者在其中挑选了一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名句警句,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评析,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课后再就其中一句写一篇小短文。
  三、教学目标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让学生认识到“修齐治平”的重要性,并培养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在《师说》中曾学过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吗?
  生答:小的方面的学习。
  师问: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
  生答:指的是“句读”。
  教师补充: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
  (二)解题
  师问:这里的“大学”又作何解释呢?
  生答:“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应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教师补充: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