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高考复习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04年语文高考说明》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D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D
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一、切合题意。
作文时仔细看题,认真分析。
话题作文题目构成一般为三块内容:1)阅读材料;2)要求就某一话题写文章;3)诸如立意、卷面、字数等方面的注意点。
拿到作文,要注意作文题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句话,找到话题和材料的内在联系,准确领会命题人意图。
一般来说,话题作文只要以话题作为文章范围就可以了,引出话题的材料可以不管,但有时候话题太宽泛,考生反而把握不住,这时可以仔细分析材料是如何引出话题的,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角度切入,就绝不会偏题。
《考试说明》要求作文“中心明确”,即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不能笔墨形乱,观点隐晦。如2002年春季高考作文题,根据艾青的《海员》一诗(这首诗写出了海员盼望出海和盼望归航两种内心状态),要求是诗中的“出发”、“到达”引发你什么感想,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题是从材料中来,受到材料的限制;但更多的是得到材料的启发。话题往往是材料中最关键的一个词语或者句子,可以使我们更快更好地确立题旨;而根据话题反观材料,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材料,体会材料的真谛。如《海员》一诗,要求不是以“海员”为话题,而是以“出发和到达”为 话题,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正确捕捉原诗的主旨,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联想空间。
具体来说,确定主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二)要有真实的感受和写作的热情。
(三)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真相、本质。
二、话题有几种类型?
首先要读懂材料和话题的关系,判断作文命题的内涵特点,确定话题的类型。分析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结合话题本身的形式,我归纳分为以下几类:联想想象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话题,完全可以凭借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科学的“移植”创造;方案型,如 2000年上海卷,要求学生对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进行主题设想,并进行论证;比喻象征型,如请以“夏天”为话题作文,如果仅仅描写记叙,不深入,就要揭示意义;如果把“出发和到达”仅仅理解为出航和归航,是不够的;定向暗示型,一般指判断式的命题,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关系型,必须分析两者的关系,如“到达和出发”。
三、话题作文中要不要引用材料?
话题作文有著名的“三自原则”: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没有提到要不要引用材料的问题。对此,我想关键要由文体和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如2001年高考“诚信”话题,如果写记叙文,内容上又与原来寓言无关,可以不用;如果是写议论文,可以把原寓言经过概括处理后作一个论据采用。
怎样快速选定文体?
考场上最忌讳患得患失,要有决断。选择文体,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若试题便于展开议论,则选用议论文;若适宜于记叙,则采用记叙文。若平时擅长记叙文,考场上一般采用记叙文;平时擅长议论文,一般考场上用议论文。平时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方式做必要的积累,考试时则要对话题做正确的思考,我想选定文体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