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
文学院01级 李莹 01071086
【教学目的】1、通过《孔雀东南飞》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评价和看法,初步掌握汉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具体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曲折而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托物起兴的开头,浪漫主义的神话结尾。学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3、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试图让学生理解这场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4、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同时注意诗中一些同义复词、重叠词、多义词、活用词的词义和用法。
【教学安排】计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用来完成对诗歌的朗读、初步理解和字词分析。第二课时用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深刻意义的解读。
【教学重点】1、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其悲剧意义。
【教学难点】汉代叙事诗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这首诗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教学构想】首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对课文进行多次反复的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加深感受和理解。
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串讲课文,解决字词的疑难点,指出一些词的特殊用法。
详细分析诗歌,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的主题思想、悲剧内涵,可以进一步引申讲一些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看法和观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请她们讲讲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表现本诗的主题,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因为课堂上需要用到展示图片和音频。
【教学过程】首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读几遍这首诗歌,实现扫除朗读障碍,并翻译诗歌小序,自己查找一些有关这首诗歌的资料,比如文学史背景或者各家观点、评析之类。
一、 导入语: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但是我还听到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哪位同学给老师举几个例子?(提问两三位同学,估计回答无非是白蛇传、梁祝等古老故事)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这些故事都有着丰富的浪漫主义因素,白蛇传的人妖相恋、梁祝的死后化蝶,充分表现了古代爱情传说的一大特点,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汉代长篇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看看这首长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娓娓道来一段爱情悲剧的。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先和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妙。(放朗诵音频《孔雀东南飞》)。
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时代背景和文史知识简介: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