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自主学习方案
李志茹
《风筝》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会感到很困难。我们学习这类文章不要着急,应该大胆质疑,大胆发问,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理解全文。
一、 积累字词。
1、 读准下列字音:
堕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2、 解释词语: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二、 梳理文章内容。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成人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____________。”
虽然事隔久远,但作者________,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反而使“我”________。
三、 分析文章开头。
1、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这个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____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____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景色是_______________,而北京,“_________________。”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__________”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所以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_______。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_________(时间、地点)的春天,是________(情景)的春天。现在,在北京,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四、 分析风筝事件。
风筝事件很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看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写小兄弟当时的年龄_____,身体状况________,由此可见,去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看到别人放风筝时他的动作_________,从而写出他的性格是________。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________,可见他________________。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被发现时的神态_____________,说明他很____________。
“我”发现这个秘密后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