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70字。
《巴黎圣母院》导读
——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一、雨果的文学地位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小说家。
他14岁开始写诗,一生勤奋创作近70年。作品包括26本诗集、20部小说、12个剧本及21卷哲理论著,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文学地位
• 17世纪,古典主义,莫里哀 (戏剧)
• 18世纪,启蒙主义,卢梭 (小说)
• 19世纪,浪漫主义,雨果(诗歌、戏剧、小说)
• 现实主义,巴尔扎克 (小说)
• 自然主义,左拉 (小说)
• 象征主义,波特莱尔 (诗歌)
• 20世纪,存在主义,萨特 (小说、戏剧)
二、生平概况
出生——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于贝尚松省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随拿破仑转战南欧,后来宣誓效忠波旁王朝。母亲信奉旧教,是王室的拥护者,对雨果产生深刻影响。
青年时代(1818-1847)——1826年以前,雨果政治上相对保守,同情保皇党;后转向资产阶级自由派,称颂法国大革命,但拥护君主立宪制,不赞成共和政体。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45年,国王路易•菲力浦授予他“法兰西世卿”。
中年(1848)以后—— 1848年二月革命后,雨果坚决站到共和立场。1849-1851年,雨果成为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建立第二帝国。雨果坚决反对。于年底流亡国外。经过19年的流亡生活,他才回到巴黎。
普法战争(1870-1871)爆发后,雨果表现了很高的爱国热情。当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捐款铸造大炮,为保卫巴黎而战。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雨果并不理解这次起义,但出于人道主义,他挺身为公社社员辩护,坚决反对凡尔赛刽子手血腥镇压群众。
雨果享有崇高的声誉。1881年2月26日,在巴黎有60万人从他窗前走过,为他祝寿。1885年5月22日因肺充血,不治逝世。昏迷中他吟出最后的诗句:“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这是他用诗的语言,对自己一生的描述。
雨果逝世后,法兰西举国致哀,6月1日,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百万人为他送葬。下葬于伟人公墓,他是巴黎规模最大的伟人葬礼。
[注:著名作家去世年龄:18世纪——伏尔泰(84岁)、 19世纪——雨 果(83岁)、 20世纪——萨 特(75岁)]
雨果传奇式的一生。
法国是欧洲19世纪政治变革的中心。雨果长寿,几乎与19世纪共始终,经历了19世纪法国所有重大事件(包括:拿破仑帝国兴衰、封建王朝复辟、1848年欧洲革命、第二帝国时代、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第三共和建立等)。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作最后决战,获得彻底胜利的时期。雨果思想的反复变化是阶级斗争迂回曲折、政治局面动荡不安的直接反映。雨果是一个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是劳苦大众的朋友,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民主主义者。
三、创作概况
雨果——人道主义者、民主主义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