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00字。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本课涉及的咏物诗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提炼方法、练习巩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本课涉及的咏物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工具和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广州市市花——木棉,以之花朵硕大浓艳被用来象征广州人那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豪情。花的外在形态与人的精神气质之间相契合成就了木棉花在广州人心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文化传统其实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的屈原就借香草美人来表现自己忠君爱国的美好节操;而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都被打上了文人雅士的精神烙印,成为谦谦君子们的精神坐标。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咏物诗。
  评点:导入简洁明了,既紧扣课题,又从学生熟知的事物着手,形象可感。
  二、研读《子规》,总结规律方法
  1、了解子规意象以及相关诗句。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杜鹃的叫时,会“啼血”因而古诗中杜鹃啼声中都表现一种哀怨忧愁。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的《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评点:关注学生的已知,这是高二选修课教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选修课如何才能达成“更深更广”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首先就必须明确学生在必修阶段,甚至初中阶段的知识与能力积累,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相对充分的“已知”上。
  2、研读思考:“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一联,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此句“新”在何处?
  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这一联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
  评点:抓住诗歌的关键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理解难点。
  3、方法探究: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步骤:
  ①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