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题,约8840字。  浦东新区2010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 (2010.4.13)
  注意:
  1.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样式雷的屋顶与悬链线
  ①从康熙到光绪二百余年间,江西人雷发达一家七代人因长期掌管样式房(清代承办内廷工程建筑的机构)而得名“样式雷”。这个皇家建筑设计世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建筑.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建筑史料,因此得以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有关皇宫屋顶规制的资料.不但详细说明了这类屋顶的建筑工艺,还特别指出,之所以必须做成规定的形状,是为了达到一种功能:在下雨时使雨水流得最快,并在离开屋檐之后能射得最远。这种屋顶的形状就是在数学上称为“悬链线”的曲线。
  ②早在“样式雷”之前上百年,“悬链线”就已经在我国的桥梁建筑中出现过。据明朝万历《新昌县志》所载,位于浙江省惆怅溪之上的迎仙桥就是具有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样式雷”实际上解决的是一个动力学问题,就是要寻找一种曲线,如果让一个小球沿着这条曲线滚落。滚下来的小球将得到最大的速度,亦即所需的时间最短。迎仙桥则是一个静力学问题。两者均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来解决,而结果则殊途同归,都是“悬链线”。当然,不管是“样式雷”还是迎仙桥的设计者。他们都不知道“悬链线”这种数学曲线,更不会微积分。他们的结果完全是从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出来的。
  ③在西方,“悬链线”的出现却与中国不同。它是作为一个抽象的问题,由达•芬奇首先提出来的: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链子,其形状是什么“悬链线”这个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这是个类似于迎仙桥拱的静力学问题。巧合的是,达•芬奇生活的年代也是明朝。达•芬奇提出了问题,□没得出结论;曾经有人向集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于一身的笛卡尔请教这个问题,□没能解决;直到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才使最终解决“悬链线”的问题成为可能。在西方,大概直到20世纪60年代,“悬链线”才在工程中得到应用——“悬链线”吊桥诞生了。
  ④比较“悬链线”在中国和在西方的出现与发展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在中国这是一个纯粹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当然也就不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西方,在达•芬奇提出这个问题后的最初几百年里。这基本上是一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完全没有实际应用。所用的方法是演绎法,也没人关心解决了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用。当然,问题的提出还是来源于实际观察,也算是从实践中来。不同的是。他们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得出了全面的科学结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又应用到实际中去。
  ⑤为什么西方人会对这样一个在当时看似并无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如此感兴趣.并且锲而不舍地研究了几百年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人尽管在实际中令人不可思议地应用了这种曲线.却对其“所以然”从未深究这恐怕只能从文化传统中找原因了。正如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所说,“如果让牛顿一直呆在霍屯图特(一个在南非的原始部落)文化中,他会像霍屯图特人一样进行原始的计算”。西方文化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几何学一贯极为重视。而在我国古代,几何学乃至整个数学从来没有取得过能与哲学并驾齐驱的地位。尽管我们的祖先也曾取得过不少辉煌的数学成果。像圆周率的计算,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等等都比西方领先很多年。然而这些成果大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缺少更高层次的抽象内容。比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国数学家讲的常常是形象的“鸡兔同笼”,西方则是抽象的x和y。尤其像素数、黄金分割率公理体系这类纯抽象的概念,从未出现在我国古代数学之中。古希腊几何学则是从公理出发,以严格的逻辑推导为根本,从而奠定了西方数学重视演绎法的传统。而演绎法正是通向近代数学乃至近代科学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
  ⑥长久以来,很多人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悬链线”的故事倒是为此提供了一介颇县说服力的例子。
  1.“样式雷”屋顶做成“悬链线”形状,主要是出于对□□的考虑。(2分)
  2.第③段的两个口里,应填人哪一项(甲、却也  乙、而/竟)?请选出正确项并说明理由。(2分)
  选项:           理由:                 
  3.下列对“悬链线”的介绍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悬链线”其实就是一条两端固定自然下垂的链子。
  B.“悬链线”在工程中得到应用,需要运用微积分方程。
  C.“悬链线”问题在西方一直是一个抽象的纯数学问题。
  D.“悬链线”理论问题的解决是以微积分发明为前提的。
  4.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
  5.文章谈“悬链线”问题,既然以“样式雷”功例,为什么还举“迎仙桥”的例子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
  (1)                                   
  (2)                                   
  6.本文揭示了中国文化“没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原因,请概述其中一个原因并加以评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巴扬寺的微笑
  蒋勋
  ①柬埔寨古称高棉。高棉吴哥王朝时代(公元802年一公元1432年)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还是空间较小的寺院,都方方正正,有严谨的规矩秩序。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到另一层,阶梯都更陡直,最后逼近于九十度仰角。缘级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这让人觉得在通向信仰的高点时要万分精进专一,才能使物理的空间转换为心灵的朝圣。坛城最高处五座耸峻的尖塔,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那是佛教中诸神所在之地。
  ②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③我一直记得吴哥古城中巴扬寺的阶梯。
  ④我攀爬在巴扬寺越来越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四十九座尖塔上镌刻的一百多面静穆的佛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清晨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