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20字。  《我与地坛》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悟。
  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体味语言的深刻含义。
  3、对生命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有两个难点:一是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的心灵默契,二是新鲜别致而含蓄深邃的艺术语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共两部分。课文着重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母亲的感念。课文内容丰富而深邃,篇幅较长,我的安排是只讲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为自读。我的设想是:以作者的复杂感受为教学主线,紧紧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设身处地,以我作者的心情和眼光,体会地坛景物的色调情味和作者的人生况味,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从而把握景物的象征性意蕴,审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实现心灵的对话。进而把作者的心路历程串联起来,并发散深入,让同学们在了解的同时,深入的感受这种对生命的认识,并学习体会作者把这种复杂感受表达出来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老师:这,是一张轮椅,一张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轮椅。它代表着一种沧桑、一种磨难。这,就是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人,绝不平凡的人。他的名字叫史铁生。那么,从这张相片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不能走路,乐观,坚强
  教师: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21岁,他的双腿就残疾了,但是,在他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没有悲观,没有绝望,而是开心的笑。他拥有一种乐观、一种豁达。下面我们对史铁生做一下介绍。史铁生,中国作协专业作家。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恰恰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重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答自己问》、《合欢树》、《插队的故事》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zhāo),
  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地坛这个古老的已经被人遗忘的园子,在作者最为痛苦的时候,给了作者很大的安慰和鼓励,可以说地坛也是作者心血倾注过的地方,那么作者和地坛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地坛描写的句子。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其中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某些词语或句子。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感受。(讲析第一部分)
  教师: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思考:作者所描写的地坛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关键字词和关键句)
  学生:废弃、荒芜冷落(板书)     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教师:还有没有对地坛的描写?
  学生:第三段,(四百多年里,……玉砌雕栏)
  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