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90字。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实录
  师: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二章。这一章主要是故事。老师统计了一下,一共有14个故事。我们按照上节课分好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请保持交流和沟通的顺畅。老师仍保留随时发言的权利。下面请第1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组把第一个故事命名为“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师板书)我们认为,这则故事通过孔子最终没有被介绍、引见给宋国的国君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生:我补充一下。这里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生:难道不可以指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吗?
  生:我认为不是。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生:那不是违背初衷吗?子圉见孔子的时侯为什么不想这个问题?
  生: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师:大家同意这个结论吗?(学生表态同意)我也同意。不过我想问,有这种心理的人当时还有吗,(学生表示不知道)推想一下,(部分学生点头表示有)联系一下作者的人生遭遇想一想。(学生恍然大悟)
  生:老师,李斯和姚贾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当然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韩非的结局比孔子惨多了。
  师:说得好。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下面请第2组同学发言。
  生:第二个故事我们命名为“子胥脱珠”。(师板书)讲的道理是,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生:我觉得伍子胥为人有问题,这不是明摆着耍赖和讹诈吗?
  生: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论断。“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再说,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众生同意)
  师:有道理,我很赞赏大家的认真精神。请第3组同学发言。
  生:我们命名这个故事为“庆封走越”。(师板书)它反映了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这个道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反映的道理主要是,一个人想要远祸全身,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生:应该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众生无异议)
  师:对。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之策。有请第4组同学。
  生:我们给第4个小故事取名为“绍绩昧巧谏宋君”。(师板书)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绍绩昧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韩非个人的经历中就有这样的事,正由于他有切身感受,才写得如此生动。
  生:我认为作者更是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生:我也同意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度”。韩非只不过是拿酒说事而已。(众生赞同)
  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还记得这句话吗?
  生:记得。还有“玩物丧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