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70字。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感觉亮点有三:
其一:用研讨法疏通文意;
其二:与《过秦论》比较,把对文章的分析向更深的层次推进;
其三:课后按照《六国论》结构改写《过秦论》,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三部曲”论证方式。
附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六国论》这篇课文是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作为赏析示例的一课。《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把文章的脉络放在首位,《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与必修课本中贾谊的《过秦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基于选修课的基本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学习并实践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证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文言文教学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的掌握,能够正确译文。
《课标》强调,选修课教学除了重点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式,今年高考作文也有向议论文倾斜的趋势,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确定为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与贾谊的《过秦论》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把握难以准确,对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高中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专业理论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我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是择要设计,以期学生能够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