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8400字。  郧阳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戢运宏  审题人:屈光耀
  一.课内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各组里的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栈(zhàn)    庠序(yǎng)    飞湍(tān)    孝悌(tì)
  B.鞭笞(chī)     喧豗(huī)     跬步(kuǐ)    崔嵬(wéi)
  C.吮血(shǔn)    暮砧(zhān)    青冢(zhǒng)  贾人(gǔ)
  D.藩篱(pān)     惘然(wǎng)    饿莩(piǎo)   丧死(sàng)
  2.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钩连   潦倒   地崩山催   群山万壑
  B、峥嵘   谪居   冲波逆折   戳力攻秦
  C、咨嗟   槁暴   扪参历井   弃甲曳兵
  D、敲朴   参省   度长契大   杜鹃啼血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低眉信手续续弹。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与元九书》)。
  B、李白与杜甫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C、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
  D、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 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的诗艺术性很强,以七律成就最高,与当时在绝句创作上有突出成就的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又与辞彩华艳的温庭筠风格接近,后世称之为“温李”
  二.课内古诗文理解(每小题3分,共12分)
  6.对《过秦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原文有上中下三篇,“过秦”即“言秦之过”。“论”是一种推论事理的文体。
  B. 西汉贾谊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 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C.贾谊的文章善用铺排,句式整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有力。但像“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其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又都意思相同,一句话就够了,贾谊却多费这么多口舌,颇有累赘之嫌。
  D.作者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
  7.对《蜀道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B.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C.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可谓一唱三叹。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D.这首诗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悲凉凄清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还有那令人惊恐的声音,足以让你魂飞魄散,这样就起到了劝阻友人入蜀的效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