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40字。
《老子》五章教案
课时序号:
课题:老子五章 主备人:李文君
时间:2010 年月日星期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著作;
2.熟读《老子》1、2、3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备注:(补充)
一、课前热身,激情演讲
二、精选导语,激发兴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三、高屋建瓴,明确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著作;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四、知人论世,走进文本
1、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2、《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3、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五、诵读文本,自主学习
1.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
B.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六、小组合作,大胆展示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