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650字。

  雅与俗——10届高三素材积累热点专题之二
  柘荣一中潘源祯
  雅与俗   文/ 心韵夜笛
  重读《水浒传》与《儒林外史》,文中人物的口头俚语仍然让人忍俊不禁。骂人的骂得痛快淋漓,逗笑的笑得酣畅开怀,号哭的哭得肝肠寸断。论语言表达的到位,没有什么语言能超过口语的表现力。而这些口语看起来是那么俗,可就是俗得耐人寻味,俗得荡气回肠,俗得耳目一新。不管多高雅的人都不会拒绝对俗文化的欣赏,对俗语言的喜爱。相对于《水浒传》和《儒林外史》来说,《三国演义》的语言又显得那么典雅。句式的工整,用词的雅致,炼字的精典,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这样的书,我想凡读书之人大概不会有人拒绝去品尝的吧。听音乐和读书有同样的感受。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让人心灵悸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人空灵脱俗。同样,民歌中的《走西口》也能让人热情澎湃。即使是农村丧葬仪式中用工尺谱记下的送葬的曲子听起来也让人潸然泪下。高雅的音乐和通俗的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读书也好,听音乐也好,高雅的通俗的都需要,生活也是。常听人感叹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怕到高处人孤独。把自己定位在阳春白雪的层面上,开口星巴克品咖啡,闭口莫扎特交响乐,还有几人愿意辛苦地洗耳恭听,还是快快溜掉,去聊聊轻松的话题。还是接受一点俗的吧,张家的茶叶苦,李家的盐蛋咸;左邻的大妈慈,右邻的大妈善。过雅生活得拘谨,那就孤芳无人赏了,来一点俗的吧,滋润。可是,俗不可耐并不让人推崇。一个俗人,对自己是谦称,对别人是贬低。过俗,有被斥为下里巴的,有被侧目而视的。一个俗人突然变得高雅起来,会让人刮目相看。文雅高雅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修养,品位高低的标准。雅也是不可或缺的。过俗的人还是来一点雅的东西补充一下自己。悠悠的雅,淡淡的俗,会让人生圆润,豁达。
  大雅寓于俗务——兼论画坛现状
  我在很小的时候便追求高雅,因为我知道一旦粘上“俗”字便是很讨嫌的。“俗”是低贱的;“雅”才是高贵的,受尊敬的。人有俗物与雅士之分;事有粗俗与雅致之别。虽然说《下里》《巴人》和者众,《阳春》《白雪》和者寡。但一雅一俗,高下贵贱自不待言。
  现在我知道错了。我本来就是俗人一个,何必苦苦回避那个“俗”字呢。发挥一下骨子里的阿Q精神,静心想想,俗也有俗的好处。显然,“俗”是粗浅的、大众化的,与大多数人追求的高贵气质不相容的。但俗有“艳俗”、“粗俗”、“通俗”之别,是是非非不可一概而论。在某些时候“俗”也是向上的、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雅”却总是一副没落的、阴柔的面孔。就好似春之与秋。初春就象一只换毛的鸡:在深冬的残枝败叶间生长出来的细枝嫩叶,色彩极不协调,长长短短,杂杂碎碎,粗俗不堪。就连烂漫春花也颇觉有几分俗艳,总没有红叶秋光之雅韵。然而春天里充满的是希望,秋天里弥漫的却是肃杀之气。大体上社会在蓬勃发展时期,其文化主流都是俗的;在社会在走向没落的阶段,其文化主流恰恰却是雅的。
  中华盛世莫过于汉唐,宋元明清是每况愈下。而盛衰之际,于雅俗之间也可窥其一斑:
  唐人爱牡丹,其中尤以红牡丹为上品;红牡丹是富贵之花,俗人多爱之,却不入高雅的儒士之眼。红牡丹是暖色调的,感觉是向上的、有生命力的,暗合盛唐郁勃之气。那时候,白牡丹很少有人问津,唯有失意的白居易才想到要说一声:“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这一红一白颇堪玩味。
  宋人爱梅,而且多爱白梅。小不点的白梅花,相对于红牡丹是要雅得多的,却也阴柔得多。清代文人画家都爱梅、兰、竹、菊,说起来是取其坚贞向上之寓意,感觉上却是冷冷的,多了几分孤傲,多了几分凄清,少有人间烟火之气。这些赏花写花之人怕是要逃避什么吧?
  唐人以肥为美,肥当然是俗的,要玉树临风才是雅的嘛!一个肥仔怎么会“玉树临风”,一个肥婆怎会是窈窕淑女?楚王爱细腰,那个时候的楚国好像是不大行了吧?宋以后的人当然是越来越细腰的了,“文弱书生”、“病态美”写尽多少代青春男女?“东亚病夫”这个词汇紧跟着诞生也就不奇怪了。
  看一看雄壮如将军拔剑的颜体书法和柔弱似西施浣纱的瘦金体书法吧,二者皆为一时之冠。体会一下其中意味,再想想其作者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感触又当如何呢?
  且汉唐多有投笔从戎之事。“攻书学剑能几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