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句读训练
基础知识
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例如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那么,要断句正确,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要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
例如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经过反复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办这事所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
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
比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又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
第三,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四,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也可供断句时参考。
如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话,不是谚语。因而“乎”后加双引号,六字谚语加单引号。
第五,一些常用虚词,也可作为断句的参考。如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耶)”等等。本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事不谐矣”的“矣”,都可作断句时的参考。
以上这几点,只能看作断句时的注意之点,起辅助作用,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日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熟练掌握,使自己具有准确的文言的语感。当然,适当做些断句的练习,对提高这一水平也是极有好处的。

点读练习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华)佗学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
(选自范晔《后汉书》)
本文讲了华佗创造的一种叫“五禽戏”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种“五禽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