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3780字。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0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习: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节选)
  谢春红      胡玲
  现实中,本来是为了完善人、提升人的学习却被仅仅当成是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学习视野中的人被遗弃了,学习非但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反而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学习中寻找不到快乐,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正当人类在惊叹科技的神奇、尽享科技带来的繁华与便利之时,科技的负面影响却悄然而来,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成胁等问题逐步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这种状况愈演愈烈,直至演化成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最大成胁。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岑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人类世”。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认为,“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人的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对于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已经引起了地球环境一些不容乐观的变化,正在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因此,我们人类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引起大的人为的自然灾害。”这绝非危言耸听,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风险与机遇同在,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而将要发生哪一种情况,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这依赖于一种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即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学习来发展。
  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任何事物都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学习也突出地呈现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学习成为应付考试和寻找职业的工具,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日益功利化。从整体上失去其精神陶冶的意义。结果是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体和社会世俗发展的要求,却导致了个体的人格危机、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以及产生的严重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都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人的学习存在的危机与问题是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扭曲、停滞与不足造成的。
  学习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生存并非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着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是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
  (选自《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
  1.下列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科技的负面影响。
  B.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岑于2000年提出了“人类世”新概念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C.科技的负面影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负面影响的状况得不到遏制,会成为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
  D.“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将会引起地球环境不容乐观的变化,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生态问题可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下列关于学习与生存问题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某些事物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
  B.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这取决于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
  C.“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是由于个体的人格危机和知识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D.生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且还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被当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原因是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
  B.如果学习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奴役人的手段,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C.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所以,我们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
  D.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生成着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不是生成的而是现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崇(宰相姚崇)尝于帝(唐玄宗)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曰:“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曰:“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祆,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
  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几天灾安可以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