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20字。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教学设计
  高一备课组:杜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中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分析“好皇帝”与“坏皇帝”的异同,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理解作者对封建主义的批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主、法制与平等的意识,体会和感受日趋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理解作者对封建主义和皇权崇拜的批判。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驳论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熟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品读文章。
  2.品读鉴赏法:在讲授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层层开掘,揭示封建主义的危害性。
  3.联系史实法:联系历史上的皇帝来解读皇权的实质和封建主义的本质,否定“好皇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总结方法,拓展应用,加强能力的训练。
  [教学步骤]
  一、结合预习,课前导入
  在课前,老师已经安排了大家阅读刘铁铮的《不能否定好皇帝》,并且找出其中你认为不合理的观点,进行批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智慧火花。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 同学们是这样来批驳这篇文章的,诗人邵燕祥也对《不能否定好皇帝》进行了批驳。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看看是同学们的观点更精彩呢,还是邵燕祥的文章更胜一筹。首先请大家齐读1、2段,思考:作者批驳的对象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对象是“‘巴望’有一个现代的‘唐太宗’”。
  结合题目可知,作者的观点就是“切不可巴望‘好皇帝’”。全文正是围绕这个观点在进行论证。这就是开篇点出中心论点。
  2.在《不能否定好皇帝》一文中,作者提到像唐太宗这样善于纳谏、相对开明的好皇帝。可以说,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公认的完美的君臣关系。但是邵燕祥又认为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呢?请大家齐读3、4段,思考:在作者眼中,魏征和唐太宗是怎样的关系(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唐太宗又是怎样的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