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440字。
归纳名著命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常识记忆类型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有关知识进行积累,主要包括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的名字和绰号、重点情节等。(2)重要人物分析题:要求考生知道文学名著的相关人物,并对人物作出分析。(3)故事情节概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包括对整体内容的概括和对具体情节的概括。(4)主题理解类题:要求学生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进一步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及他们的思想素养和世界观。(难度太大,本省命题涉及可能性不大)(5)综合学习运用题:突破传统命题形式,设定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名著与学生的语文活动联系起来,综合学习和名著阅读是“新课标”的两个主要内容,尝试将两者综合考查。(6)拓展延伸类型题:我省考的可能性不大。安徽省2005年是单纯的填空题,2006年是表格式的填写读书卡,2007年是填空题和简答题,2008年是简述题,2009年是填空题和简答题。得出名著的出题从单一性向综合性逐渐变化。一般主要呈现形式为:填空题型,表格题型,仿写题型,简答题型。
一、《朝花夕拾》
(1)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2)故事梗概。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在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