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初三语文综合自测题(二)
一、 积累与运用
1.默写,或按要求填空。
(1) 可怜身上衣正单,          。
(2) 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3) 陈胜在发动起义前分析天下形势说:“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里宜多应者的意思,如果用孟子的话说是“      ”。
2.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题为《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的作文片断,读后按要求评改。
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非下苦功夫不可。大家知道,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宗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步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年轻时为了改变国民精神,决心弃医从文。他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多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可见,凡是善于驾驭语言的人,无不经过一番刻苦的磨炼。谁能否认不下功夫就能学好语文呢?
(1)第一段中有两个别字,找出来改正。
①   改为     ②   改为   
(2)第二、三段各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改正。
(3)就本文的事实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的排列顺序这两个方面各写一句评语:
①                                 
②                                 

二、 现代文阅读
(一)
①反向心理是一种社会现象。②指个体和群体在一定情境下,具有一种违抗他人或社会的 甲 、 乙 或 丙 的倾向,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态度或行为,③亦称逆反心理。④反向心理是个体对外界影响的一种心理反抗。⑤其形式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反抗,它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反向性方式,令其肯定偏要否定,令其否定偏要肯定,抑或从结论出发给以否定或肯定。⑥反向发心理与强烈的情绪瓜有关,对个体来说,它是一种自我防御;就群体而言,则是一种大众心理现象。⑦反向心理有双向性,既在宣传禁止某事时可能产生,也在提倡某事时可能出现。
产生反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他人提出要求或命令时,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使个体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从而表现出反向心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受到阻碍时,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反向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体觉察到在某些方面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利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个体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抵抗就越大。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被禁止的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与吸引力,简单、生硬地禁止则会增添其神秘性,于是效果适得其反,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不愿受成人摆布;另一方面,他们怀着强烈的探究心理与好奇心理;他们单纯、幼稚,认为越是被否定、禁止的事物,内容肯定是新奇的、独特的、有魅力的。上述种种原因,反而使他们想要了解它、占有它。电影、文学作品宣传中产生的副作用就是这种情况。宣传者本身的形象或行为表现与所宣传要求相悖,使被宣传者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增加心理阻抗。
3.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写的词应是( )
A 命令 要求 建议     B 命令 建议 要求
C 建议 要求 命令     D 建议 命令 要求
5.概括第⑤⑥⑦句所说明的内容(不超过35字)

6.“上述种种原因,反而他们想要了解它、占有它”中的“种种原因”是什么?说明正确的两项是( )
A 个体的自尊心由于提出要求或命令的对方态度生硬、方法简单而受到伤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