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480字。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新会李文达中学    高一语文科组
  班别:             姓名:          学号:        期中考试目标分数:       
  一、书写规范。书写做到,笔画清晰,标点分明。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答案,按“书写规范”的标准,应该扣除的分数是【      】(2分)
  二、查字典。(30分)
  1.请给加点词注音。(每空1分,共26分)
  暴发(     )  爆发(     ) 窜改(     )  篡改(     )  棘手(     )
  辣手(     ) 牟取(     )  谋取(     )  曼延(     )  蔓延(     )
  墙脚(     )  墙角(     )  退化(     )  蜕化(     )  淹埋(     )
  湮没(     )  抚养(     )  扶养(     )  消逝(     )  消释(     )
  引见(     )  引荐(     )  增殖(     )  增值(     )  侦查(     )
  侦察(     )
  2.正确理解虚词。(4分)
  (1)对“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可以是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B.“而”可以是形容词,“你,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C.“而”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D.“而”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如“吾恂恂而起”。
  (2)对“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何”可以是代词,“什么”,如“子何恃而往”。
  B.“何”可以是代词,“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
  C.“何”可以是副词,“哪里,什么地方”,如“笑问客从何处来”。
  D.“何”可以是动词,“问,盘问,诘问”,如“陈列兵而谁何”。
  三、读唐诗(6分,每题2分)
  1.对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A.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B.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C.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D.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时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空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2.对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B.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C.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操《观沧海》“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D.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