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小题,约17830字。答案扫描。

  江南十校2010年高考二模冲刺卷
  语文
  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何看待文络时代
  (胡鹏林)
  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迅速侵入文学领域。当我们的作家和学者还在寻找对策和命名权的时候,“网络文学”这个大而化之的名称突然登堂入室,并且暴得大名。
  文络时代,作者的权威地位逐渐被取消,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平等,甚至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人既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者。而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被遗忘的速度都在加快,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无关紧要,作者的网名和“无名”成为常态。文络时代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仅仅是作者、作品和读者等文络时代的地位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已,文学的语言虚构、情感内核、审美价值等仍然是文学的本性。
  文络时代是否会导致作家群体的消失?作家在文学的纸媒时代中无疑是文学的最重要因素,甚至具有无上的权威,作家中心论既使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也导致了文学的重名不重实,因而中国文学史上也不断出现后世作者假借前世著名作家之名创作文学作品的现象。而在文络时代,作家的权威性不断受到质疑,作家不再具有神圣的光环,而在网络上仅仅以“写手”的身份出现,“写手”的身份是多重性的,他们可能不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而有可能是教师、工人、公务员或从事其他各种职业;他们大多数时候是化名(网名)的,有时甚至是“无名”的,由于不受“名”的局限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这个群体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逐渐显示出巨大潜力,他们将不再需要专业的培养机制来催生,也可能不再需要专业的机构予以养护,他们将诞生于民间、生活于民间并且服务于民间。
  文络时代不会消亡,但是能否出现文学经典,这是学者们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一方面人们都希望从肯定经典的过程中获得创造的源泉,甚至以“21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学经典的世纪”这样的预言来冲破传统的文学桎梏,试图创造新兴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文学新气象:另一方面,人们又十分怀念经典,向往经典的出现,甚至迫不及待地给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冠以文学经典的名号,其原因在于人们都希望得到一种永恒价值的关照。不论人们秉持哪种态度,经典意识一直存在。首先,在文络时代,人们同样需要文学经典,经典的构成既有文学的要素,也受到权力话语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经典永远是过去式的,是对过去若干年文学的评价,只要给予文学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网络时代的文学经典必将产生。
  网络时代如何创造文学经典将成为主题,而且经典的含义也会随着文学的发展发生变化,经典不是被众人顶礼膜拜的圣典,也不是网络传播最广的作品,而是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大众所公认的文学精品,因而必须处理好文络技术的关系,既要利用网络为文学创作服务,也不能因网络技术的过度使用而损害文学的艺术性。
  由此观之,网络时代的文学不可能消亡,但是在作家群体、文学经典、传播方式等关键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才是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核心,而不是仅仅纠缠于虚空的“网络文学”概念、或者纠结于缥缈的文学消亡论。只有如此,才能推进网络时代的文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文摘自2010—3—16人民网,有删节)
  1、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文学”这个名称是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并且迅速侵入文学领域后出现的。
  B、网络文学的本性仍然是语言虚构、情感内核、审美价值等,但其创作、传播和被遗忘的速度在加快。
  C、网络文学丰富多彩,是因为“写手”大多时候是化名有时甚至是“无名”而不受“名”的局限,具有了更大想象空间。
  D、网络文学如果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那么在若干年后一定能产生大众所公认的文学精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读者在网络时代地位发生了变化,主要主要表现在二者地位平等甚至分不清界限等方面。
  B、文络两个时代,两个时代的文学本性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发生了变化。
  C、人们期盼文学经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想获得创造的源泉或得到一种永恒价值的关照。
  D、在网络时代,那些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大众所公认的文学精品就是文学经典。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纸媒时代的作家中心论导致文学重名不重实,有些作者假借前世著名作家之名创作作品,这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C、网络时代要创造经典就必须在利用网络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同时不能让网络技术的过度使用损害文学的艺术性。
  D、只要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将关注核心放在网络时代文学的一些重大变化上,网络时代的文学就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32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劫奏,槛车徵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