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揣摩散文语言,感悟散文意境,理解作者感情变化及表达感情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第一课时:分析作者情感变化,探讨作品主题
第二课时:鉴赏散文语言特色,了解并运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修辞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散文语言的赏析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和提问为主,结构板书,学生自己朗读和思考问题。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
㈠、导入新课
导语:我想大家以前都读过很多文章,所以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都学过那些和荷花、莲花有关的文章,包括诗词文等等?
屈原则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王昌龄《采莲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赞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很好,也许大家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国的文人其实比较喜欢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花草上,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他们中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许多财富,当然也为在座的各位带来了不少负担。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与荷花有关的文章,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大家记得初中学过朱自清的哪些文章吗?《背影》《春》当然有的同学阅读面比较宽,还看过《绿》《匆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荷塘月色》也是它的代表作。朱自清大家都比教了解了吧,你们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呢?
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勉励意义。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散文集《背影》、诗人——新诗《毁灭》、学者——大学教授、民主战士。北大毕业,27岁,任清华教授和中文系主任。45年参加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48年参加抗议美国扶植日本,拒绝领受美国救济的面粉。因为贫病交加去世,对当时来讲,一个知识分子,在自己最平常的生活中保持着民族气节,所以他们才是中国的良心。
㈡、散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散文,写人叙事为主,时空顺序记叙;一种是抒情散文,以事物描写为主,主要抒发情怀,用联想将事物连缀在一起。这篇文章属于——后者,对,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而一般写景抒情散文都拥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景物的变换,就是游踪,这是明线;一条是暗线,随着景物转换,而相应的情感的变化。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读一下课文,大家在这些同学阅读的时候,用心体会散文的语言,和文字间流露的感情,找到《荷塘月色》中的明线和暗线,就是散步足迹的变化,和相应的情感变化。注意,这是夜色中的散步,读的时候要舒缓,
请同学朗读。12、34、56、789
这些同学读得非常好,大家看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呢?告诉我。
㈢、找明线和暗线。通过听他们的朗读,给同学几分钟时间大家试着先把明线找出来,就是看看作者的散步的足迹是怎么转换的。
离家——去荷塘——游荷塘——回家
没错,先走出家门,来到荷塘,然后欣赏荷塘,就是456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你们要背诵的部分,主要细致描写了荷塘的景色,大家看朱自清是怎么描写荷塘的,他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按顺序说出来。叶子-白花-月光-灌木-杨柳-远山,语言非常美。接下来是联想,其实这个时候应该是朱自清离开荷塘,边往回走的时候,眼中没有荷塘,脑海里对荷塘的美景仍然恋恋不忘,就浮想联翩,想到了古人和江南,正想着,一抬头到了家门口。所以,有一种划分段落的方式,就是三段式,这三段应该123——456——789,非常简单,也有一种方法是将最后一段和78两段化开,独立出来,分成四段。我直接说出来,是因为划分段落本身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因为作者当时写作的时候也没有按照这样的结构才写的。尤其是对于抒情性散文,这种结构划分不是最重要的,而散文的语言才是最重要的。
整篇文章写得是很美的,朱自清是不是故意在炫耀文笔呢,大家在这些美丽的文字下面能找到作者隐藏的感情吗?自己找一找,伴随着游踪的变换,作者感情是怎么变化的。
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大家找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可以看到整篇文章,或者说朱自清的感情都是围绕这宁静与否,这个中心布局的。
㈣、散文的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形散神不散”,那你们现在能不能找到这个“神”呢?你们找找这篇文章的文眼?对于抒情散文就是指它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变化中的基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对,不宁静是这篇文章的总体的基调。而这篇文章的感情可以概括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朱自清的文笔就是这样的,你们从学过的一些课文中,比如《背影》中,也能发现,虽然是朴素的清新的,有的甚至是冲淡的文字,却往往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蕴含着忧愁,从开始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后面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短暂的喜悦,第三段,“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是,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