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一年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荷塘月色
时间:2004年10月18日
班级:高一年(6)班
授课老师:裴晓燕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子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视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二) 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偑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海里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1929年)、散文集《背影》(1928年)、《欧游杂记》(1934年)等。朱先生既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又是毛泽东称颂的“民主战士”。
2、 背景资料
《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塔”。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按安心于这种“超然”。这篇文章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1) 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 让学生边听边作圈、点、勾、画。
要求:①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③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点拨
作者的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课件第十张幻灯片(附后面:板书设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