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注重方法指导,并配有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宜兴市湖父中学 石静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学会赏析凝练的诗歌语言,抓住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从而感悟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歌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充满着对侵略者深切的恨和对祖国真挚的爱。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情朗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难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及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播放充满忧伤的音乐《故乡的原风景》,激发学生想象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大地满目疮痍的景象,引入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学法指导
“查—读—品—悟”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四、初步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1、明确朗读要求。
2、学生听录音朗读。(播放乔榛朗读录音《我用残损的手掌》)
3、师生一起朗读诗歌。
五、细细品读诗句,把握诗歌意象。
小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朗读交流。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用朗读的方式读出来,并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2、在交流朗读的时候,寻找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用笔进行圈划标示,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
这些形象是诗人在牢中真实所见所感吗?
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小组代表发言,谈谈品读的收获。
六、深入研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歌前后两部分不同的色调与情感。
2、思考: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有很多,但读起来却不杂乱,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清这首诗歌的线索——“手掌摸索的感受”,情感变化:由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民族复兴的希望}
3、总结:诗人通过两部分来展示“摸索”的内容:一部分是沦陷区,一部分是解放区,给读者以强烈地刺激,表达了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
七、拓展延伸
赏读戴望舒诗歌《狱中题壁》。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沦陷区:灰烬、血和泥、冷... 作者情感:
(对比) }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
解放区: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