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180字。  河北保定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押题卷语文试题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八页,二十一道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请将答案用2B铅笔规范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笔答题,请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书写黑色字迹的水笔或签字笔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熟稔    破天慌    昏聩    抚危济困    B. 撺掇    喝倒彩    排查    盛气凌人
  C. 清晰    掉书袋    修葺    顺礼成章    D. 教唆    下马威    绢秀    甚啸尘上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9年12月14日凌晨,丁俊晖与希金斯的决赛是一场完美的拉锯战,小丁不仅技术上攻防俱佳,更重要的是心态上沉着稳健,这个冠军含金量明显要高于4年前。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近年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B.我国已经具备相关能力和条件,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攻克探月技术难关,实现探月技术突破,不会出现颠覆性的技术。
  C.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是否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表决决定了,这意味着从2006年1月1日起,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农业税。
  D.目前,美国国防部的情报部门负责人声称向朝鲜的试射“高度重视”,正在紧急搜集情报,以判断朝鲜在导弹方面的真正实力。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五公里的下河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兵马俑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① 在调查和追踪秦陵兵马俑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② 因其重要的文化及学术价值
  ③ 记者了解到一个被掩藏了三十余年的学术争论      ④ 一直为外界所瞩目
  ⑤ 一直未被学术界披露并公开讨论       ⑥ 这场争论因其牵涉面之广、结果之重大
  A.①②④③⑤⑥      B.②④①③⑥⑤      C.②④⑤⑥③①      D.②④③①⑥⑤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