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020字。

  元杂剧相关知识介绍
  一、中国传统戏曲概念(综合性舞台艺术。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二、古代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鉴赏
  (一)鉴赏戏曲语言
  1、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曲词、宾白、科介)         2、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
  (二)鉴赏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借景抒情
  体会古代戏曲中的浪漫主义   古代戏曲往往用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例如:窦娥发出三桩誓愿。
  这种看似荒诞实则严肃的内容 ,是浪漫主义艺术处理的一个范例。幻想的世界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并且是为反抗和否定现实世界而存在的。
  三、中国古代戏曲
  1、“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1)、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2)、杂剧:13世纪初叶在中国北方大都(今北京市)、平阳(山西省临汾县)等地兴起的戏曲艺术(北曲),在金院本与诸宫调基础上综合其他伎艺而成,盛行于元代。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2、宋元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到元末明初较为成熟。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明清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物指用南曲写成的长篇戏曲剧本。荟萃了南戏和元杂剧的精华
  四、元杂剧形成
  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元杂剧特点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旦、末、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