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550字。

  苏教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后禅院花木繁茂,交相掩映。美好的山色风光,使鸟儿十分欢悦,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使人杂念顿消,内心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声。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幽雅宁静脱俗的景致,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浓厚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颔联“曲径……”:抓住了寺中独特的景物,“幽、深”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寺后禅院花木繁茂的样子,幽深安静的环境。
  3.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最后两句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5.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主旨句)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意:以前就曾听说过洞庭湖的浩瀚壮阔,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的东南之地分为吴楚两地,天地好象地湖水上日夜漂浮。亲戚朋友音信全无,自身又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祖国的北方战乱频繁,倚着栏杆远望,不禁老泪纵横。
  1.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开头两句叙事,三、四两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2.体会“坼”、“浮”的作用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这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这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与之比美。曹操的《观沧海》中“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与之异曲同工之妙。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描写了洞庭湖壮阔的景象及自身的凄惨的遭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4.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