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20字。
寻“古”探幽,别开“洞天”¬——《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虽是一首文人诗,但我知道“古诗”同学们不是很感兴趣,认为能背就行;也许对唐诗还有点崇敬之情。于是我就想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同学们步入一种诗歌的境界,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首先就要选准了一个兴奋点,我找到一个突破口就是“采之欲遗为谁”中的“谁”。
我先不急不慢地给学生讲着诗歌的背景知识:“《古诗十九首》写于东汉后期,桓、灵帝时,那时宦官专权,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中下层士人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离乡背井,‘亲戚隔绝,闺门分离,亡命是效’,但终究一事无成,满腹牢骚,士人们总是借诗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怨愤,同时在那个时代里一批一批的文人都是这样‘并驱而追之’,( 沈德潜说‘大率是逐臣’)就给我们留下很多的诗篇,后有人把他们收集、选用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因此《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我们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首。”学生有点漫不经心。
“今天我们来学这首诗,目的是围绕一个‘谁’字,看‘谁’能走到这首诗的最高境界去。”此言一出,学生都有点跃跃欲试。
我说:“那好,同学们读诗,首先第一个‘谁’,看‘谁’能讲出这首诗的内容。”教室一下子静了,都端起课本认真地看了起来。
一会儿,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来。”
他说:“这首诗内容写的是,一个女主人公涉江去采芙蓉,在长满兰草的沼泽地采撷兰草,芙蓉清香高洁,兰草芳香扑鼻。主人公采毕,芳香盈袖,突然想到,手捧清香不知送给谁,原来所思之人在远方,回望归乡之路,漫漫长途无边无际;想到自己与所思之人情感深厚,却只能天各一方,终无相见之时,天涯何处寻踪,不由得心生悲伤之意,此种心意何时能解?也许是终老难遂。”真是很简洁很有感染力。
我说:“看来你这个‘谁’完成得很好,那么我们不妨走进去看看你认为的这首诗‘谁’的内容。”
他说:“就是家人。”
“我们能再具体地走近一点吗?或者说这首诗从主题来看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呢?”
“当然是一首思乡诗。”
“能说说理由吗?”
另外一个同学可能是觉得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抢过话头说:“首先,从写法上,这首诗紧紧抓住主人公思乡的心态来展开,诗文通过‘采—送—思—顾—忧’一系列的动作和心里描写,符合思乡诗歌的常规,黯然情绪令人销魂;从诗歌内容写了‘旧乡’这样的意象,说明是一个思乡怀人远离故土而不能归的游子。
“说得很好。”其他同学鼓掌。
我又问:“那么古人以花草芙蓉相送有何意呢?”我补充了一句:芙蓉就是莲花。一个同学站起来引用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说明“莲”是表高洁。
“兰草呢?”“应该有清香,也是高洁吧。”很多同学笑。
“对,送给别人往往是为了表明一种心志,唐代别离送玉壶变心志,这里是为了向家人表明高洁不变的心愿,同时花易凋谢,能更好表明珍惜之意,体现诗人孤独伤感的情怀。”“课本也是如此问的。”一个同学在小声说。
“是的,这样解释‘谁’同学们也觉得简单,那么同学们能否再想想诗文中的‘谁’还有可能是什么人,也就是我们的第二个‘谁’了。”
学生思考了一下,就有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