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现代文阅读(一)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一. 导入“以文解文”的思路:
理解词语是现代文阅读中第一层面的要求。今天我们提倡“以文解文”的思路。以前经常说“抓原文”,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是遵循文章本身规律的。
我们先看一下句子含义的分布规律:
例:who? When? Why? Which bookstore?
他们几个 昨天 又去 书店了。
怎么去的?
孤立地看,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这些问题都应能解答。
所以,所有的句子都有其两重含义。
基本义:主体意义,前提意义(“又”,他们以前去过)
语境以:句子一旦进入语境,所有的词语都能获得具体的指点意义。而且,除指代义外,还包括重要的情感态度义,即情态义。
例句:他们几个昨天又去书店了。
指代义:张、王、李,昨天中午走着去新华书店了。
情态义:有可能是学生在告状。
有可能夸奖他们上进好学。
例: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主体义:你应该讲理。
前提义:你从不讲理。
指代义:要葛朗台把梳妆匣还给欧也妮。
情态义:不满、谴责、祈求。
二. 以文解文: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构成文章的诸种因素之间有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得关系,根据这种规律,我们在理解文章重点语句时就应有以文解文的思路。
1. 以文解文:
就是利用文章本身提供的因素去解释所要解释的东西。
2. 以文解文包括以下几类:
A. 同义互解:
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一种互解关系,是为同义互解。
例1:《分类》P33,《贝多芬之谜》:
第二段:“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大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瘾子。”
试题:“某些与他们同时伟人”指的是那些人?
如果就这个句子本身索解,那就是无解,但是同一段中还有这样的话:“于是,在只追求形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这两个说法,一个意思。“解”就在其中,即“只追求……”
例2:《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说:“马克思发现了……规律”指的是什么?是什么规律?文章没有直接说,但紧跟着有一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一个剩余价值?原来“剩余价值”就是指前句的规律。)此处剩余价值的发现与前句即构成了同义句。
文章中有许多指代词,“这样”“这”等,实际上也与他们的对应语句形成了同义关系。
例3:指出下面加点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1)现代人的语言
(2)多选些文言文
(3)反对写文言文
(4)用文言文写作。
[解]:有两种可能:①教点文言文;②写作文言文
代入检测:①不成立②通顺,内容相符;选D
例4:人不能永远天真,天真不是单纯的代名词,随着时光的流失走向成熟,这才是人生的必然归宿,否则只能说的你生活不用心。
这又算是什么英雄好汉呢?
文中两个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走向成熟”②→“永远天真”
代词指代由近及远,或在前句(近代),或在层内(远代)思想要开阔,在代入检测,通顺,内容相符者为选项。
同义句形式特点:又同义或近义词句。如《贝多芬之谜》“把他当作一个疯人”“是发了疯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句中都有“发现”。
B.连义互解:
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因而构成“互解”关系,是连义互解。
例1.“作者两次提到有一点东西的必要”含义完全相同吗?
不完全相同,第一句承“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者”,所以写东西是针对“这世上”,“黑暗的世界,写东西是为了揭露黑暗社会;”第二句承“离三月十八日已有……罢”而来,这就是指出了一个特定的针对目标,是为了唤醒庸人。
例2.《报秋》“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为何?下文便有其解,“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这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真真的怎么得了!)所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