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考考点文言文翻译专题指导
资中三中 李由富
200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由5道题减为4道题,增加了文言翻译的文字量,翻译题的分值由5分增加到8分,这进一步突出了文言文在语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预测明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没有多大变化。高考文言文翻译语句要求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中的每一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尽力保持原文谴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样,即要求直译。当然,在难以直译或者在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这一辅助手段。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得到此题的高分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段大意和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翻译语句上下文的含义。把握文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我们可带着“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默读一遍。以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注意文段后的注释。有的时候文段后面有提示,这些提示,一方面对题的难易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我们理解文意很有帮助。
3,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这些词语是不翻译的。
4,要注意文段的标题。一般说来,标题对整个文段的意思有一定的概括和提示作用。
5,要注意文章的写作者。了解作者,其目的就是为了了文段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
6,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以把握文段主旨。
7,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8,同时用“?”或打上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四,掌握“留、换、删、补、调”等翻译方法。
1,保留法
在文言文在翻译时,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做翻译。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就不能译成: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将军”不用翻译)。
2,替换法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感情色彩的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等等。因此,在译文中,要根据语境确定词义,把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切不可以今释古。例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这句话,不能译成:“只是坐下来看了一会罗敷”。因为“坐”是词义的缩小,在古代汉语中,它既可以表“因为”之意,又可表“坐下来”之意,而句中是“因为”的意思,故应将句中的“坐”字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3,删削法
在文言文中翻译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用来替代它,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等,翻译时应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一句译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也很久了”,句中的“也”已删取。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
  (1)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例如:“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2)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向脊轩志》
译文:向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3)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