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要 求 :<br>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br>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br>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br>
教 学 重 点 :<br>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br>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br>
教 学 难 点 :<br>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br>
教 学 时 数 :<br>
二 课 时 <br>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 <br>
第 一 课 时<br>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br>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br>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br>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br>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br>
2.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br>
<br>
二、朗读课文:<br>
1.朗读课文。<br>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br>
三、简介创作背景<br>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br>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br>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br>
<br>
四、作品结构分析。<br>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