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10字。中考最后把关,全面覆盖中考考点。
《马说》压题卷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整体把握
1、本文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述事物,但都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也称杂说。
2、内容:本文通过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辛辣嘲讽与批判,以及对和自己有同样命运的人的同情。
3、写法特征:
托物寓意 用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统治者,用千里马比喻人才,用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人贤才难遇明君,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慨,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可以引用文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说明这种情况。
5、揭示全文中心(主要结论)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问答题
1、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论点领起全文;强调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为下文揭露食马者不知马张本。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作用?
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提挈全文。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治者平庸浅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人的人才的同情和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心情。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什么样的遭遇?说明什么问题?
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到含悲死去;暗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用人才,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6、文中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把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愤怒的谴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文末句有什么作用?
对食马者的不知马表示强烈的愤慨,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
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叙述。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的素质更为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的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9、用原文和自己的话说出千里马的遭遇?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到含悲死去;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自己的才能没有显现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