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070字。

  2010年鹏中语文备考资料
  七上
  (一)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异焉对……感到诧异②其诗以……为意内容
  ③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④令作诗 让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符合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这里是写好。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扳”通“攀”,意思是  牵,引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泯然众人矣。
  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③余闻之也久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④从先人还家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第一问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7、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伤:哀伤        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8、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
  答: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9、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启示: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先天的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学习更重要。
  10、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二)A《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