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20字。  《瘦石画苏武牧羊图》教学设计
  北京二十七中陈忠玲
  教学设计示例一(基于传统纸介质资源系统)
  【学情及教学重点】
  苏武是古人,聂绀弩是今人,可谓“萧条异代不同时”,但是诗人与苏武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情怀,所以首先得“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整理苏武牧羊的故事(可参考以下内容)。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中厩监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
  单于看到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对苏武都没有用,便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在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后来,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过程设计
  一、知人论世(导语)
  1、由学生讲述苏武其人其事。
  教师引导学生落在苏武的精神上。苏武的英雄精神集中表现有三:首先,“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两次欲以身殉国,忠贞不二。其次,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两次拒绝劝降,威武不屈。最后,北海牧羊,矢志不移、气节不改。
  最让人感动的是,苏武能在十九年的冰天雪地中,手持汉节,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
  2、教师介绍聂绀弩其人其事,让学生思考两人的共通之处。
  1903年1月28日聂绀弩出生于湖北京山,念过两年私塾,后上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他17岁离开家乡,开始在社会上闯荡。到马来西亚当过小学教员,到缅甸做过报纸编辑,进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国民革命军的“东征”,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总干事和中央通讯社副主任,编过《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左联”杂志《海燕》,以及很有影响的杂文刊物《野草》,去过延安,到过新四军中,做过香港《文汇报》主笔。1951年3月调入新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古典文学编辑部主任。
  从1953年起,陆续编辑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新校注本。在出版史上,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加注解,是由此开始的。他的书房的斋额上写着:“三红金水之斋”,“三”是《三国》,“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