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壁 赋
郭俊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①了解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②理解景情理有机融合的特点。
B.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C.情意目标: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待事物善于用辩证法的客观
精神。
教学重点:“水月”意象
教学难点:苏子哲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拓展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投影)苏轼肖像,配乐。
(提问)他是谁?
(讲术)苏轼,苏东坡。前不久我们刚学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词。
这是苏轼无端被害,遭贬黄州时所作,同时期还作有《前后赤壁赋》。今天让我们通过对苏轼《前赤壁赋》的学习,走近这位旷州奇才,体司他的复杂情感,感受他的旷达胸襟,领略他的杰出文才。
(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投影)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今安在哉?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手?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讲述)黄州期间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期,黄州成全了苏轼,苏轼成熟于斯。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让我们从文中体味这种成熟。
(投影)赤壁图。
(朗诵)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
(投影)一组问题:
①作者的思路如何?
②贯穿文章始终的意象是什么?这种意象出现在文章不
同的位置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苏子对这种意象如此钟情?
④主客真是两人吗?
(提问)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何为线索?
(投影) 情感线索: 乐→悲→乐
(感情) (理性)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