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让同学结合现在社会现状,自身谈谈对于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学会适应环境,学会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文言文部分字词的意思。
二 理解“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计划:
3课时
第1课时,让同学熟悉本文,对本文的故事情节、语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导入:我们前两周学习了以战争为主题第1单元,对战争有了一定的了解,战争可以说一直贯穿我们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我们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对近代的战争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通过毛泽东的《新闻两则》了解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蜡烛》让我们知道了反法西斯战争。《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我们听到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战争!对于战争,对于历史,我们不应该记仇,但我们却不能忘却。这是我们现在没有经历战争的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那么古代经历了战争的人对于战争的态度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看看我们的文学家陶渊明对战争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
我们知道这个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描写刻画的。
大家谈谈你们对他的了解。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
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割地投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的情趣。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 (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