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小题,约11760字。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语文单元验收试题(3)【新人教】
命题范围:病句辨改
全卷满分150,考试时阿150分钟。
1.下列各句,不是“成分残缺”语病的一项是 ()
A.话题作文给当时限制过死、封闭的作文教学以振聋发聩的一击,它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扭转。
C.以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省为载体,从建设平安市县区着手,使社会治安明显改善,防止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
D.明年在基本完成城市集中连片5万平方米以上棚户区的改造任务基础上,着手探索改造分散的棚户区。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高温下,成熟的香蕉放不过3天,而从去年每斤1元五角钱的收购价到现在每斤一角钱,价格暴跌10倍却依然无人问津,使蕉农苦不堪言。
B.如何使青少年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营养,既有国际眼光、世界意识,又有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课题。
C.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这让很多消费者担心,自己负担的环保成本,会不会成为商家创收的一个来源。
D.大师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学术、思想或文艺等某一领域的辉煌,更重要的是,他以广博的学识、深刻的心灵和不朽的经典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作品。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影片的震撼力来自它深邃的立意、厚重的内涵、完美无缺的人物刻画和精到完整的舞台结构,来自它为人物所构设的悲剧命运的不可逆转性,这些共同构建了它的美学品位。
B.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滁州任知州期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至今,关于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记》的报道还屡屡见诸于报端。
C.《立秋》是用传统创作方法反映地方文化的戏剧,它所蕴含的很深刻的一个意义就是要提醒现代人,我们的华夏五千年文明是令人骄傲的,它的文化积淀广博而深厚,
D.中国传统文化的“悲秋”情结延续了几千年,秋之肃杀与人之断肠总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而艺术作品,要有一个可以“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来作为寄寓主题、情感。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帮助绵竹灾区中小学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江苏教育部门派出了第一批支教团由来自南京、无锡、徐州、扬州等9个市、县(市、区)的58名中小学教师组成。
B.在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将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仅仅看作学习、工作之余的消遣、休闲,通过娱乐来获得休息,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
C.纵观我国的这些奥运题材电影,它们都在努力向公众传达努力拼搏、重在参与、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奥运梦想。
D.《加油,中国》运用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和历史资料,以文献片的形式回顾了我国竞技体育不断突破的骄人成绩,展现了中国的百年奥运史和体育发展史。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奥运会后各主办城市的经济状况与奥运会市场化运作程度、全球经济形势、各主办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B.生产性消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占有比发达国家明显重要得多的地位,这些年来积累率占GDP的比重一般比发达国家要高出至少15%以上。
C.国学热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当前值得堪忧的社会人文环境的一种回应,在很大程度上,社会人文环境的恶劣直接导致人们渴望去寻求一种精神归属。
D.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现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手段对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和管理造成的。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使民族精神的彰显有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在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个人,倾力支援、慷慨解囊的背后,是30年来创造的巨大财富所提供的坚实基础。
B.自然灾害导致的人类灾难,不仅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和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也锤炼着一个民族的意志,磨砺着这个民族的精神。
C.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广泛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它们不仅进行环境危机转嫁,将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量大的企业和产业转入发展中国家,而且不断加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源和能源的数量。
D.该剧自4月27日首演以来,共演出280余场,观众达到近30万余人次,演遍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和香港、台北等部分城市,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来自是否有真才实学、道德素养如何、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品质如何。
B.但这又不是普通的选秀活动,它并非是以唱歌跳舞等纯娱乐活动为内容挑选偶像,而是让参赛选手比拼语言感染力、文学才华乃至思想境界。
C.传统文学讲究语言的优美、精炼,表达作者对世界、人生甚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从而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探求一条光明之路。
D.对于明清以来山西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变化,这部经过作者多年运思的作品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