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7950字。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 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
  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
  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
  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
  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
  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
  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
  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
  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
  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 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