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展示山的图片,诠释诗歌的内涵,熟读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合作探究,研读赏析重点问题,拓展延伸、巩固练习等内容齐全。有教案,约4600个字。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想隐()秘( )
凝()成诱()惑
喧()腾瞬()间
几()乎
痴想: 入迷的想。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